清明断想
每年清明日,作为节日,它阴沉灰暗。作为节气,它清新明朗。
一
清明节,唯一一个灰色,凄凉,沉重节日。此日,往往风风雨雨,泥泥泞泞,气息里弥漫悲愁味,不然,怎么会‘路上行人欲断魂’呢。人们手提祭品,扶老携幼,走向先人们的住处——坟啊,茔啊,墓啊,陵园啊,公墓啊,处在山坡上,荒野里,森林中。
贮立坟堆前,面向墓碑,膝着黄土,作揖打拱,焚香化纸之后,人们总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一个话题;人生,死亡。‘人吃大地一世,大地吃人一口’,大地之口,人生的终点。过去,无论是享尽荣华富贵的帝王将相,还是受够压迫欺凌的庶民百姓,一律逃不脱大地那张嘴,一张不吃不喝不言的嘴。古今中外,概莫能外。现在和将来怎样,随人去猜测去想。不过健在的残疾人作家史铁生在他的文章中写道;死是人生中必然降临的节日。但不必急于求成。所以他顽强生活着,在经历过轻生之后,他活得愈稳靠。
祭扫先祖,引发幽思。后人是前人生命之延续。树有根,水有源,没有前人便无后人。故上坟祭扫成为天经地义。怀念,缅怀,祭祀,表意而已。而“三牲酒醴不腆之仪”仍旧带回去吃。感受又怪又不怪。
古人不见今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令人不免生发感叹;人生一世,草生一春啊。
人生何必活得太沉重,太艰难。
据资料记载,1975年国庆节,毛主席于房间艰难踱步之后,感叹道;生老病死,新陈代谢,自然规律,我毛泽东也不例外。翌年果然永逝,莫……